2025-09-06
展览《感知大海 Sensing the Sea》于2024年秋季在中国厦门展出,激发了极大的兴趣。观众体验成为了一场跨越障碍与距离的美丽人文相遇。策展人们也从中学到了不少关于如何在中国有效开展国际视觉艺术展览的经验。 时值2024年盛夏,一名中国边检官员正在检查我的美国护照。他用中文询问护照的签发地,我回答是在丹麦。他扬了扬眉毛,与同事低声商量。等待裁定时,我的心跳加速。与此同时,我的朋友兼联合策展人 Tijana Mišković 正在边检另一侧等待,身旁堆着满载我们展览作品的大量行李。当我正担心最糟糕的情况——被拒绝入境时,最终得以顺利通过。这个瞬间标志着我们在中国为期十天的紧张旅程的开始,我们将在北欧当代艺术中心(厦门)举办展览《感知大海 Sensing the Sea》。
从斯文堡到厦门 Fra Svendborg til Xiamen
2021年丹麦斯文堡SAK美术馆展览现场
感知大海 Sensing the Sea》展出了以下艺术家的作品:Arendse Krabbe(丹麦),Christine Laquet(法国),Gedske Ramløv(丹麦),Karen Land Hansen(丹麦),Mariana Gomes Gonçalves(葡萄牙),Nina Wengel(丹麦),以及 Rhoda Ting & Mikkel Bojesen(澳大利亚与丹麦)。
2021年丹麦斯文堡SAK美术馆展览现场
最初,这些艺术家是由 Tijana 于2021年首次聚集在一起,以“大海”作为策展概念和共同的艺术创作起点,最终在斯文堡的SAK美术馆举办了展览。当我参观这场展览时,立刻感受到它非常适合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中呈现。我提出了合作的想法,而曾长期致力于策划跨文化展览的 Tijana 也充满热情地接受了邀请。三年后,在2024年,《感知大海 Sensing the Sea》被转化为一个新版本的展览,以海洋的意象与感知为主题基础,在中国南方城市厦门,搭建起丹麦与中国之间的艺术交流之桥。
多亏了丹麦艺术家朋友 Lars Ravn 的引荐,我与厦门的北欧当代艺术中心(简称 NAC)以及中心的创始人兼馆长蓝兰和王彤建立了联系。
由于该艺术中心高度关注斯堪的纳维亚艺术家,并频繁策划以海洋为主题的艺术项目,因此成为我们展览的理想举办地。Tijana 长期从事艺术跨文化研究,而我本人也有中国研究背景,这些因素都为本次项目与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作为策展人,我们认为让参展艺术家在布展和开幕期间亲自到场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努力争取必要的资金,以覆盖我们自己及艺术家的旅费。
在北欧当代艺术中心(NAC)、S.C. Van Fonden、丹麦王国驻北京大使馆、丹麦文化署(Slots- og Kulturstyrelsen)、Grosserer L. F. Foghts基金会以及丹麦国家艺术基金会(Statens Kunstfond)的支持下,我们成功地实现了这一目标。 最终,在八位参展艺术家中,有六位亲赴厦门,其中几位更是首次在中国展出他们的作品。
我们与北欧当代艺术中心(NAC)的相遇
Vores møde med NAC
其中一个最令人眼前一亮的时刻,是在将我们的策展文本从英文翻译成中文时。许多展览与作品说明中的表达无法直接翻译,否则就会改变原有的意义。在我们的翻译李叡的协助下,翻译过程为展览增添了新的层次。有时,中文翻译甚至反过来影响了原本的英文文本,意外地创造出一种协同效应,帮助展览以一种非常有机的方式适应了中国的文化语境。
当然,在翻译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语言细节的丧失,这在所有语言之间都是常见现象。 例如,Christine Laquet 在她作品《Don’t you sea changes》(2024)中所使用的双关语无法被准确翻译成中文,因此中文标题只能译为“可曾看见海的变化?”(Har I nogensinde set havets forandringer?)
我们还遇到另一个挑战,即将策展文案中邀请观众“embrace the exhibition”(拥抱展览)的表达翻译成中文。英文中的“embrace”在中文里只能翻译为“欢迎”,更接近于“欢迎展览”。最终,我们调整了句子结构,完全避免使用“embrace”一词。 这些翻译过程中的语言协商,不仅拓展了我们对观众感知的理解,也深化了我们对策展实践中核心问题的认知。
北欧当代艺术中心(NAC)展现出的热情与周到令人印象深刻,所有参展艺术家都深有体会。中心团队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交通工具和必要设备,还帮助我们使用如淘宝这样的网络购物平台,这对外国人来说通常不易操作。此外,在整个布展期间,他们还细心地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茶水补给。
NAC团队也成为了艺术家们在地的重要联系人。例如,展览协调人张亚涛帮助艺术家组合 Rhoda Ting 与 Mikkel Bojesen 找到了适合他们视频作品《INTERTIDAL SYNTHESIS》拍摄的潮间带地点。中心团队还协助艺术家 Christine Laquet 安排了她展前数月在福建德化进行驻留创作的联系工作,她在那里利用德化白瓷制作了大型雕塑装置。
在我们驻留期间,我们多次反思在中国遇到的那种非同寻常的热情和投入。即使在中国本土文化中,这种程度的热情也是格外突出的。我们不禁将这种工作方式与北欧的艺术机构进行了比较,发现两者在“效率”理念上存在着根本性差异——或者至少说,在达成效率的手段上完全不同。
在北欧,艺术机构通常严格依循既定计划与结构推进工作,这种制度化方法保障了秩序与可控性,但也可能使流程略显僵化。而在中国,工作方式更具流动性与直觉性,许多项目往往在有限规划下就能激发出旺盛的生命力与创造力。这种灵活应变的活力反而孕育出一种独特的能量,也正是这种能量,成为支撑艺术中心高效运作的关键动力。
观众与作品的相遇
Publikums møde med værkerne
即便在展览开幕后,北欧当代艺术中心(NAC)仍然成功地保持了展览的热度,并持续扩大了展览的可见度。在我们返回丹麦几周之后,依然不断收到关于展览曝光的消息,包括本地电视台的采访、由文化爱好者和网红制作的照片与视频报道,以及在微信朋友圈上的推荐。甚至在厦门地铁站的公共信息屏上,也能看到为我们展览做的广告宣传。
观众们也展现出了极高的参与热情。许多观众通过录制带有配音解说的短视频分享他们的观展印象,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成为了展览的“民间大使”。即使在我们返回丹麦之后,依然不断收到来自观众的照片和视频资料,这种互动在物理距离存在的情况下,仍然维持了我们与观众之间的联系。
北欧当代艺术中心所采取的宣传措施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效果,展览期间共有超过6000人次参观,这一数字远超大多数丹麦艺术馆同期展览的观众人数。
我们也亲眼见证了那些更为私密、独特的观众体验,虽然它们常常游离于展览评估和传播成效的主流视野之外,却往往才是艺术家最为在意的部分——他们关注的,不是曝光量,而是另一种文化中的观众是否真正“看见”了作品。
例如,每当观众看到 Arendse Krabbe 与 Mariana Gomes Gonçalves 共同创作的装置作品《Sympathetic Resonance》,——一件由蛏子壳(chengzi)制成的帘幕装置时,常常会兴奋地叫出“蛏子!”的声音。观众能够认出这些蛤壳,是因为在厦门,蛏子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传统美食,尽管作品中使用的蛏子壳实际上是采集自葡萄牙的。
几天后,我们在一家民宿遇到了声音治疗师兼歌手元音,于是邀请她前来参观 Arendse Krabbe 与 Mariana Gomes Gonçalves 共同创作的声音装置作品。这件声音装置无论在概念上还是技术上,都是基于“共振”的理念,而它似乎立刻对元音产生了影响。
她当场开始以低声哼唱,与作品所发出的频率产生了共鸣。她站在一只鼓旁边,鼓面上撒着一层细沙,随着鼓的共振和扬声器发出的声音,沙粒跳动着。她把手按在心口,示意自己在身体上真切地感受到了作品的震动。
这是一次由两位欧洲艺术家创作的声音作品,与一位受东方式声音疗愈训练的中国女歌者之间的文化相遇,超越了语言、文化与意识形态的隔阂。这是一次直觉而美丽的邂逅,让我们再次意识到,即使存在障碍与距离,人类之间依然能够建立起深刻的联系。
我们还注意到,观众非常迅速地在 Gedske Ramløv 的纸本装置作品《比黑暗更黑 More Black than the Darkness》中辨识出了对中国画卷的文化参照。她的作品中包含了对传统中国水墨画卷形式的引用,同时又以西方的视角呈现了全球生态危机所面临的全球性挑战。
Christine Laquet 同样引用了中国艺术与工艺史的元素。在她的雕塑装置作品《Don’t you sea changes?》(2024)中,她使用了中国德化白瓷,旨在引发关于全球现象如珊瑚白化问题的讨论。一些观众对于看到一位欧洲艺术家使用德化白瓷感到惊讶,更惊讶的是,她在来到中国之前就已经了解了这种技艺(德化白瓷在法国被称为“Blanc de Chine”)。另一点出乎意料的是,Christine 选择使用的是瓷厂生产过程中被废弃的残片——这些通常会被直接丢弃。这种创作体验帮助本地观众认识到,他们熟悉的地方性材料,在一位外国艺术家的视角中被重新赋予了价值与新的文化语境。我们意识到,这样的文化相遇有助于激发新的理解和拓展观众的视野。
Nina Wengel 的绘画作品中的几何造型在东西方符号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而这些符号往往与主流宗教体系密切相关。对于基督徒而言,圆形通常象征着永恒与上帝无限的本质;而在中国佛教中,圆形则关联着生死轮回的循环关系。尽管文化背景不同,这种几何形态却共同反映了人类试图通过视觉符号去理解和表达不可见、非物质以及神性存在的普遍愿望。
最后,Karen Land Hansen 那件漂浮的雕塑作品,松散地基于丹麦海床地形图的研究,回应了那种试图记录不可见世界的普遍挑战;而 Rhoda Ting 与 Mikkel Bojesen 的作品《DEEP TIME》则融入了逾万年前的沉积物,将观众与远在大型人类文明出现之前的地质时间,以及跨越文化差异的历史记忆,深深连接了起来。
我们的收获
Det lærte vi
我们认识到,亲自到场不仅对于促进沟通与展览制作至关重要,更是理解展览所处文化语境、洞察开幕式在建立专业关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尤为关键的——亲身体验和记录观众对艺术作品反应与接受过程的必要条件。
我们还意识到,了解丹麦与中国在工作流程、规范与标准理解上的差异同样至关重要。例如,在北欧,人们通常不会在摄影中使用鱼眼镜头视角或过度调整照片的色彩饱和度;而在中国,这样的处理则被视为一种美化照片的方式。由于我们事先并未明确告知不希望在展览文档照片中使用特殊效果,因此后来不得不特别要求重新拍摄标准版的展览记录。对于中国摄影师来说,这可能被视为一项异常无趣的工作,因为我们明确指示他不要使用任何特效,只需进行朴素而真实的记录。
此外,我们还遇到了由于插座标准和数字连接方式不同所带来的电子设备问题,再加上炎热的气候使得油漆干燥时间远远超出预期,以及许多其他意想不到的情况。
所有这些经历,以一种令人惊讶、有时甚至颇具喜剧色彩的方式,教会了我们去拥抱文化差异,并将这些差异视为一种丰富而充满趣味的挑战。 最后,我们意识到,拥有多位本地联系人并尊重合作中所展现出的巨大责任感是多么重要,更不用说所有参与人员投入的无数工时了。
从欧洲的视角来看,作为西方策展人,我们可能很容易认为唯一正确的工作方式就是专注于效率。然而,当我们需要组织作品的回运至丹麦时,尽管我们自身拥有专业性和高效性,却发现仍然无法在没有北欧当代艺术中心(NAC)帮助的情况下完成这一工作。
总体而言,所有参与这一项目的人都深受启发,希望未来能够继续在中国与欧洲文化语境之间开展更多合作。因此,我们也满怀期待,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携带类似的项目重返中国。
我们由衷地感谢北欧当代艺术中心的两位创始人蓝兰与王彤,正是由于他们的支持,这场展览才得以实现。同时,我们也深深感谢以张亚涛为代表的卓越NAC团队,以及他们带给我们的无数美好而温暖的回忆。
本文于2025年发表于丹麦《丹中杂志 KINABLADET》
Cila Brosius 步希兰,是一位定居于哥本哈根的德裔美国策展人。她拥有纽约大学的硕士学位,专业背景涵盖中国研究、人类学与视觉艺术管理。她的工作领域包括策展、写作、翻译与校对。她致力于通过视觉艺术在北欧地区推动非西方当代艺术的交流,并希望藉此加深人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Tijana Mišković則拥有丹麦皇家美术学院的艺术与理论硕士学位,以及哥本哈根大学的博士学位。她曾在丹麦国家美术馆(Statens Museum for Kunst)担任策展人和研究员。作为独立策展人,她与多家丹麦展览机构合作,包括Den Frie、Nikolaj Kunsthal和Viborg Kunsthal,并在国际上与哈瓦那发展中心(El Centro de Desarrollo)、萨格勒布的梅斯特罗维奇馆(The Meštrović Pavillon)以及约翰内斯堡的非洲设计博物馆(Museum of African Design)等机构有着广泛合作。此外,她还曾参与组织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Manifesta 8和利物浦双年展的研讨会和展览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