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媒体中心

中国园林、山水画与自然为我们繁忙的日常生活提供新的灵感

2025-09-07


中国的“诗意园林”,将绘画与山水相结合,蕴含着一种“精神的乌托邦”,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了新的联系。这些园林在三千多年的皇权都市社会中,为人们开辟了自由而开放的空间。在当代信息社会中,非物质知识的快速流通让人倍感匆促,而中国园林与自然则为法国哲学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çois Lyotard)所称的“深入的反思”提供了空间。他如此描述:

“我认为,今天思想所必需的,恰恰与强加于我们的紧迫性相反;这就是花时间,让事物花时间,甚至浪费时间。这是所有反思的构成要素,也是思想活动的本质,这被称为‘回忆’(anamnesis)。时间因此被‘浪费’。这种活动不可或缺,至少在我们努力去保留和唤回那些在匆忙中被遗忘的东西时。因为我认为,不遗忘是至关重要的。”

正如乔治·罗利(George Rowley)在《Principles of Chinese Painting 中国绘画的原理》(1959)一书中所言,中国园林的独特价值在于它们所强调的:自然只能以它自身的方式被理解。为了逃避世间的喧嚣,中国诗人与画家们常常隐居山林,他们在自然中发现了在人为世界中难以寻见的精神秩序,并由此启发我们做同样的追寻。

在厦门的一座博物馆中,这一目标被这样概括:“只有通过对自然的感知与冥想,人类才能与自然交流,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从而创造更美好的世界。”在当代,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诗意园林也传递了一种生态信息——尊重自然意味着承担起保护自然的义务。



这种理念的视觉化呈现在许多中国园林中。例如,上海的豫园(图1),包含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要素:水体、建筑、植被与山石,体现了对自然的深切尊重。它可被视为一个“微观世界”,映射着宏大的“宇宙”,启发人类去追求与自然及世界的和谐共生。


无锡的寄畅园(图2)则以极具诗意和梦幻的方式再现自然,间接邀请人们通过漫步其间来获取灵感,拓展对世界的理解。



书法家王羲之在他的兰亭(图3)中曾召集一群著名诗人,大家依溪而坐,将酒杯放入水流之中,若酒杯在某位诗人身旁停下,他便须饮酒并赋诗。在这座园林中,我们得以看到中国园林典型的诗意与自然的结合。

自公元900年左右至今,中国画家不断创造出山水意境的视觉图景,展现大自然的崇高。观者在想象中会将自身代入画中人物,或沿着画面中的路径游历,从而更好地体会其诗意品质,并由此被激励去尊重和保护自然。例如马麟于1246年之前绘制的手卷(图4),正是这一传统的典范。


在当代中国艺术中,山水画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成为一种连贯的艺术传统。著名当代艺术家王彤在其山水画中创造了强烈的表现形式,可以看出中国传统与西方艺术特征的融合。在他的作品《西湖》(2013)(图5)中,一位丑角与恋人同坐,他投以狡黠的目光望向观者,而恋人则凝视着满布青山与林木的景致,画面充盈着浓烈的深蓝色调。这也许并非真实的风景,而是想象生成的景观,却以当代的方式激发了人们对自然的敬意。通过细腻的色彩过渡,现实中的自然与想象中的自然之间形成了几乎不可察觉的转换,邀请人们成为其中的一部分。画面中独立呈现的一幕是一位身着红衣的女子站在蓝色帐篷前,帐中放置着法国号,这无疑是丑角恋人梦境的视觉化。由此,想象与梦境的世界被编织进现实的片段中,尤其是自然景观之中。

王彤与其妻蓝兰(著名的旧雨今来轩画廊主人、北欧当代艺术中心馆长)也慷慨且智慧地推动并拓展了中丹之间的艺术与文化联系。这一合作始于2000年,当时内蒙古艺术学院访问了哥本哈根的丹麦皇家美术学院。直至2003年之前,王彤主要与丹麦和部分中国的美术学院合作。2003年之后,丹麦康纳美术家协会(Corner)成为王彤交流活动的重要伙伴,这一合作持续至今。

在王彤与蓝兰为丹麦康纳艺术家群体、文化工作者及丹麦艺术界其他人士安排的两次交流之旅中,大家得以亲身领略那些数百年来启发中国艺术家的宏伟山水。如今,外国艺术家同样在解读这些景观,参与这两次交流的艺术家也不例外。

2011年10月的一次中国南方之旅中(包括在厦门的展览与讲座,由王彤与蓝兰组织),我们有幸参观了秀美壮丽的武夷山。这片景观奇峰林立,河流蜿蜒曲折,被誉为“人间仙境”。自宋代淳熙年间起,理学在此扎根已有七百余年。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也发源于此。数千年来,艺术家们在此描绘光影与色彩,也描绘弥漫山峦的薄雾,使巍峨山峰笼罩上一层诗意的轻纱。丹麦画家Lars Ravn便曾以摄影捕捉这些特征,并记录下他登临天游峰的经历(图6)。


2014年11月,王彤与Pontus Kjerrman及其他丹麦艺术家一同再次前往中国南部,在厦门举办了一场由丹麦与瑞典艺术家参与的展览。这次访问也提供了新的机会,去考察中国南方山水的其他迷人特质。我们尤其为独特的龙脊梯田(约650年前建成)(图7)所折服。它因地形酷似龙鳞与龙脊而得名。其曲折复杂的线条也让人联想到现代绘画的迷宫式图案。丹麦艺术家Tine Jacobsen拍摄了一幅令人惊叹的照片:云雾笼罩的梯田几乎宛如一幅中国山水画(图8)。


这段美妙的旅程在桂林如画的风光中达到高潮。我们登上了附近的月亮山(因山体贯穿的巨大半圆形孔洞而得名)(图9)。能在此欣赏奇特喀斯特山峰的景致,部分山峰被薄雾遮掩,令人心旷神怡(图10)。

与中国艺术家和文化人士合作,体验其绘画传统,参观中国园林与壮丽自然,是一种极为丰富的经历。它不仅挑战了我们的偏见,也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人们由此发现,中国文化与艺术至今依旧以人与自然世界的和谐统一为核心特征。


Else Marie Bukdahl(DK)

丹麦奥尔堡大学客座教授、丹麦皇家美术学院前院长